實際上,自從本輪油價跳水以來,我國長線以來的氣荒就已經悄然轉變為荒氣據記者了解,一些企業天然氣部門一季度利潤下降驚人,相關經濟數據甚至不敢透露。徐博就表示:現在銷售非常困難,壓力非常大,找不到新用戶。
面對有可能長線走低的國際油價,我國天然氣行業路在何方?
荒氣新形勢
進入2015年,天然氣行業出現了許多和前幾年完全不同的新形勢。
首先,國際油價走低,天然氣行情也較低。徐博指出,總體來看,2020年前,我國的天然氣供應量非常充足,國際供應充足且行情便宜,美國的液化石油氣(LNG)最遲明年將進入我國。如果中國消費市場開發不好,還會進一步壓低中國產量。
其次,從政策層面看,我國4月1日起開始將存量氣和增量氣門站行情并軌,今后還要在天然氣交易所交易,無須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行情來執行,使得天然氣行情靈活性大大提高。管道公平準入、混合所有制等油氣行業改革也會對氣價產生一定影響。
國內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述,中國經濟形勢變化使得整體能源需求不旺,加上近幾年連著上了一些天然氣項目,積累了一些產能,使得中國出現荒氣。
在劉毅軍看來,荒氣是階段性現象。2009年夏天內蒙古、江蘇等個別地區也出現過天然氣過剩的情況,后來出臺了經濟刺激計劃,這種問題就被掩蓋下去了。現在,油價、煤價走低使得用氣積極性受抑制。劉毅軍判斷,油價如果上不去,天然氣供給過剩、寬松的局面很有可能會維持幾年。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2020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0%以上。到2020年達到3600億方的需求量,在今年的基礎上翻番,這個目標目前看來很難完成。徐博認為。
發電被寄予厚望
在這樣的行情趨勢下,從去年以來,我國天然氣行業虧損嚴重。一旦這樣的油價、氣價繼續下去,天然氣行業又該何去何從?
對此,徐博認為,不能指望家庭用氣,我們測算家庭用氣800億方到頂了。國內天然氣現在只占到一次能源的6.3%,未來在天然氣發電、汽車、LNG船舶等方面還有增長的空間。
徐博預測指出,交通用氣改造起來快,又能減輕機動車污染問題,較為可行。此外,根據我國相關規劃,LNG船舶規劃達到1萬艘,現在數量較少,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針對此前傳出的叫停機動車油改氣的消息,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獲悉,該措施實施難度較大。老百姓支持油改氣,天然氣供應又比較寬松,有人想加氣,有人想賣氣,所以監管部門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一位業內人士向《國內科學報》記者預測指出,交通用氣還有一定發展潛力。
不過徐博最為看重的是天然氣發電。天然氣發電是國際上一種主流的發電方式,而我國天然氣發電約占15%左右,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天然氣發電具有啟動快等優勢,適合建設調峰電站,被業內人士普遍樂觀。但由于我國電價的不合理性,使得天然氣發電同火電相比沒有成本優勢,缺乏建設積極性。
劉毅軍告訴記者,從2014年開始,我國天然氣發電出現逆向替代當經濟性降低時首先減少的就是天然氣電廠,而火電投資卻在繼續增加;此外,還存在從山西、內蒙古等地跨地區調度的跨區間逆向替代。實際上,都是用煤電替代了天然氣發電。
據記者了解,為了對促進天然氣發電有帶動作用,三桶油也入股了一些發電企業,但收效甚微。
能源體制價值取向
目前國際上有兩場能源革命同時進行,一場是美國的非常規油氣革命,另一場是德國的新能源革命。德國的目標很直接未來用可再生能源100%替代傳統能源。雖然該計劃在提出伊始廣受懷疑,但德國人正在用行動證明這一目標并非遙不可及。目前,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近30%。
近日,在參加中德能源轉型論壇時,多位德國能源專家一致指出:德國成功的最大功勞在于其民眾付出了更高的電費,支持了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崛起。
同發達國家相反,在我國,長線以來存在的交叉補貼使得工業用電較貴而民用電便宜。老百姓是否愿意多掏錢改變能源結構還不確定。國內海洋石油總公司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述。
一方面供給過剩,一方面發電比例極低,對于我國天然氣發展中存在的這種矛盾,陳衛東表示,美國在頁巖氣革命之后也出現了煤和氣的PK,誰便宜就用誰發電。而我國的氣電矛盾突出則彰顯出,單個能源行情體系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了。
北京大學能源法律與政策研究基地副主任張利賓也認為,氣PK不過煤,應該通過立法解決。地方支持污染的發展方式必然失效,未來必須通過法律手段,而非僅僅依靠行政手段來監管。
劉毅軍則寄希望于新電改: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問題或會逐步化解。
不過,陳衛東也指出,如果電價提高,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又會面臨巨大的整理和洗牌,新產業能否順利取代老產業支撐經濟增長還有待考驗。
能源的現實主義和環保的理想主義之間存在巨大差別,是要環保還是要GDP,這是我國需要明確的能源體制的價值取向問題。陳衛東述。來源:貴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