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這次氣價下調反映出我國天然氣供需形勢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劉毅軍:21世紀以來,我國天然氣產業鏈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3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從245億立方米增長到1680億立方米,年均增速高達16%,遠超同期天然氣供給增速,天然氣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但自去年以來,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天然氣價格上漲削弱競爭優勢等因素影響,我國天然氣供需形勢從長期偏緊向相對寬松轉變。根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統計,去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僅為8.9%,為近十年來最低。
首先,隨著我國宏觀經濟步入發展“新常態”,天然氣市場需求也由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由于人們對GDP增速尚未形成穩定預期,投資趨于謹慎,直接影響下游新用戶、新市場的形成。多數用氣行業面臨效益下滑、產能過剩等問題,天然氣利用投資積極性不高,并且對氣價更加敏感,用戶煤改氣、油改氣意愿大幅減弱。
其次,價格調整對天然氣需求的抑制作用顯現。2013年6月,為理順國內天然氣產銷價格,緩解供應緊張等矛盾,國家發改委啟動新一輪氣價調整。隨著國內氣價水平不斷上升,下游產業燃料或原料成本明顯上升,用氣企業特別是化工、發電等企業,對氣價的承受能力普遍下降,導致有效需求萎縮。以江蘇省為例,去年上半年該省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僅增長4%,其中發電用氣量下降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天然氣相對成品油的優勢逐漸減弱,和煤炭的價差不斷擴大,在部分省份甚至出現“氣改油”“氣改煤”的逆替代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國際油價持續走低壓低國際天然氣價格,國內氣價下調勢在必行。從中長期來看,伴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能源結構,天然氣作為最現實的清潔能源,發展的良好前景并沒有發生改變。但就近兩年來看,由于人們對GDP增速尚未形成穩定預期,天然氣市場將進入觀望和焦灼期。這時氣價的下調,將有利于天然氣下游市場的培育和我國天然氣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記 者:從長期偏緊到相對寬松,天然氣產業發展將面臨哪些新挑戰?
劉毅軍: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天然氣供需形勢整體偏緊,政府和企業的工作重心一直都是設法增加天然氣供應,特別是在冬季用氣高峰期,全力應對供應偏緊局面出現,確保供氣平穩安全。可以說,我國政府和企業基本沒有應對天然氣過剩的經驗。
根據《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今年我國天然氣規劃消費量為2300億立方米。但實際上,即使今年天然氣消費量增速達到9%,每天仍有超過1億立方米的過剩天然氣銷售不出去。即使石油公司減產應對,持續、大范圍、嚴重的過剩局面仍可能出現,在夏季將表現得更為嚴峻。
與此同時,盡管從全年總量上看國內天然氣市場出現資源過剩的概率較大,但由于大量的新增市場將來自集中供熱和居民自采暖,因此季節性供需缺口仍將長期存在并快速擴大。具體來說,居民用氣價格調整幅度不大,價格相對替代能源優勢明顯,預計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城市管網覆蓋范圍的擴大,我國居民用氣仍將持續增長,增速將超過全國消費平均水平;受政府環保政策推動,京津冀等地區采暖煤改氣項目快速推進,采暖用氣需求將較快增長……我國天然氣利用結構的調整將加大用氣峰谷差,冬季用氣高峰期如遇大范圍極端天氣,供應偏緊可能再次上演,企業供氣壓力增大。
我國天然氣產業鏈歷史短、動力結構獨特、發展軌跡特殊,短期內建設大量儲氣設施困難,遇有極端情況,供應偏緊和供應過剩在我國的表現會更嚴重,并有可能反復上演,這給天然氣市場平穩供應提出更大的挑戰。
記 者:面對我國天然氣市場新變化,政府和企業如何更好應對?
劉毅軍:要認真開展天然氣供需平衡和資源流向分析,準確把握市場脈搏,提前研究制定方案,有效應對市場變化。在供應側,把握發展節奏,控制項目進度,短期內完善天然氣長期協議的低氣價應對談判,長期內完善供氣的長短期協議配置,短期資源缺口盡量由現貨調劑。在需求側,加大市場開發和維護力度,借助大氣污染治理的有利時機,完善天然氣價格和利用政策,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繼續大力推動發展工業煤改氣和交通用氣。
要推進全產業鏈“調峰錯谷”機制的建設。以經濟手段為主,輔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差別氣價政策,推行天然氣季節性差價、可中斷氣價、“峰谷”差價和居民用氣階梯氣價等差別氣價的制度機制,在加大激勵儲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重點激勵大量自愿性可中斷、可轉換用戶的形成,形成適應中國產業鏈情況和發展階段的調峰能力。建立城市燃氣企業按用氣量的比例建設相應的調峰和應急儲備設施的制度,特別要重視城市周邊液化天然氣廠及其存儲設施對城市用氣的小時調峰、日調峰及短期應急儲備的作用。制定時間表,敦促天然氣生產商和進口商按供氣比例建立儲氣基礎設施;建立、完善法律制度,以法律強制力保障儲氣基礎設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