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正面臨大變局。作為全球頭號能源消耗大國的美國正憑借頁巖氣革命而逐漸邁向能源獨立,而俄羅斯近年來隨著油氣產量的增加而成為能源超級大國。作為消費方的中國和歐盟,因為烏克蘭危機在能源格局中的話語權正發生微妙變化,中國成功與俄羅斯簽下30年天然氣供應大單,提升了話語權。而歐盟夾在美俄之間,尋求能源供給多元化成為其不二選擇。
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本周四提出能源安全新戰略,其核心就是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供給的多元化。而在烏克蘭危機與中俄天然氣大單上周簽訂這兩重大背景下,上述戰略又凸顯出更多合縱連橫的意味。
當下,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正面臨大變局。在中美俄歐四方中,作為全球頭號能源消耗大國的美國正憑借頁巖氣革命而逐漸邁向能源獨立,而俄羅斯近年來隨著油氣產量的增加而成為能源超級大國。作為消費方的中國和歐盟,因為烏克蘭危機在能源格局中的話語權正發生微妙變化,中國成功與俄羅斯簽下30年天然氣供應大單,這既是話語權提升的結果,也是其重要表現。而歐盟夾在美俄之間,一方面短期內無法獲得美國的頁巖氣,另一方面又要減輕對俄依賴,尋求供給多元化是確保自身能源獨立和安全的不二選擇。
歐盟的能源進口多元化之路
歐美委員會能源專員君特·奧廷格周三召開發布會介紹能源安全戰略報告。該報告周四公布,并將提交給6月下旬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審議。當下,歐盟28個成員國的能源有一半需要進口,每天進口費用超過10億歐元。其中,進口天然氣能源中有四成來自俄羅斯,其中一半需要經由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運送到歐盟成員國。因此,這次烏克蘭危機讓歐盟飽受被脅迫之苦,同時也是很多歐盟成員國不敢追隨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根本原因。就在本周三,俄羅斯方面還稱,如果烏克蘭本月不付20億美元資金,就可能切斷對烏天然氣出口。如此,這也勢必殃及俄羅斯天然氣對歐出口。
根據這份報告,歐盟將積極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從里海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進口能源,同時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將可再生能源占比由現在的14%提升到2020年的20%。修建更多液化天然氣碼頭,增加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另外,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和管網建設,早日建成歐盟能源統一市懲歐盟能源聯盟。在節能方面,奧廷格也建議設立一個具有約束性的指標,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對于這份報告,分析人士認為,看上去美好,實施起來難度很大。就核能而言,日本福島事故之后很多國家如德國都在推動去核能化,大規模興建核電站并不可行。另外,頁巖氣革命雖然助推美國逐步實現能源自給,但法國等一些國家因為環保原因已經禁止通過水壓法開采頁巖氣。至于修建液天然氣碼頭,很多國家也不情愿,因為其到岸價格比俄羅斯天然氣的價格高。在能源管網上實現一體化,更是需要大筆投資和時間建設,非一時之功。
中國能源話語權將提升
在烏克蘭危機激烈博弈的高潮期,美國國內曾出現過一股聲浪,要求奧巴馬允許對歐出口頁巖氣。但時至今日,美國的相關措施并沒有出臺。即便真的出臺,因為要修建相關的基礎設施,遠水也難解近渴。實際上,美國不愿大量出口油氣也有其戰略利益的考慮,出口多了勢必導致價格提升,這并不利于奧巴馬自己提出推動制造業回流和美國國內的再工業化。美國指望不上,俄國不能指望,歐盟也只能指望多元化。況且俄羅斯在與中國簽下天然氣大單之后,對于歐洲的底氣會更足。
相比而言,中國在這場能源變局中的話語權無疑會得到提升。普京5月20日訪華前就提出構建中俄戰略能源聯盟,而中俄之間借助于不久前剛剛簽署的30年天然氣協議,為構建這一聯盟打下了堅實基矗很多分析人士都在根據30年、每年380億立方米以及超過4000億美元的總金額來計算這一協議到底誰贏誰輸。其實,如果單單將這個協議當成一個算術題來計算得失顯然太過簡單。當中國鎖定一個重大能源供應之時,不僅保障能源安全,對于未來的能源采購如從海路購買液化天然氣,勢必將有更足的底氣。從更高的戰略層面而言,中國面對海上能源生命線所遭受的挑戰也將更加主動。
烏克蘭危機雖然不是推動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轉變的根本原因,但確實是加劇其變化的誘因。在這一變局中,美國未蒙損失,俄中互取所需,歐盟難言獲利。誰贏誰輸,一目了然。
歐盟委員會當地時間本周四提出能源安全新戰略,其核心就是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供給的多元化。而在烏克蘭危機與中俄天然氣大單上周簽訂這兩重大背景下,上述戰略又凸顯出更多合縱連橫的意味。
當下,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正面臨大變局。在中美俄歐四方中,作為全球頭號能源消耗大國的美國正憑借頁巖氣革命而逐漸邁向能源獨立,而俄羅斯近年來隨著油氣產量的增加而成為能源超級大國。作為消費方的中國和歐盟,因為烏克蘭危機在能源格局中的話語權正發生微妙變化,中國成功與俄羅斯簽下30年天然氣供應大單,這既是話語權提升的結果,也是其重要表現。而歐盟夾在美俄之間,一方面短期內無法獲得美國的頁巖氣,另一方面又要減輕對俄依賴,尋求供給多元化是確保自身能源獨立和安全的不二選擇。
歐盟的能源進口多元化之路
歐美委員會能源專員君特·奧廷格周三召開發布會介紹能源安全戰略報告。該報告周四公布,并將提交給6月下旬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審議。當下,歐盟28個成員國的能源有一半需要進口,每天進口費用超過10億歐元。其中,進口天然氣能源中有四成來自俄羅斯,其中一半需要經由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運送到歐盟成員國。因此,這次烏克蘭危機讓歐盟飽受被脅迫之苦,同時也是很多歐盟成員國不敢追隨美國制裁俄羅斯的根本原因。就在本周三,俄羅斯方面還稱,如果烏克蘭本月不付20億美元資金,就可能切斷對烏天然氣出口。如此,這也勢必殃及俄羅斯天然氣對歐出口。
根據這份報告,歐盟將積極實現能源進口多元化,從里海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進口能源,同時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將可再生能源占比由現在的14%提升到2020年的20%。修建更多液化天然氣碼頭,增加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另外,推進能源基礎設施和管網建設,早日建成歐盟能源統一市懲歐盟能源聯盟。在節能方面,奧廷格也建議設立一個具有約束性的指標,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對于這份報告,分析人士認為,看上去美好,實施起來難度很大。就核能而言,日本福島事故之后很多國家如德國都在推動去核能化,大規模興建核電站并不可行。另外,頁巖氣革命雖然助推美國逐步實現能源自給,但法國等一些國家因為環保原因已經禁止通過水壓法開采頁巖氣。至于修建液天然氣碼頭,很多國家也不情愿,因為其到岸價格比俄羅斯天然氣的價格高。在能源管網上實現一體化,更是需要大筆投資和時間建設,非一時之功。
中國能源話語權將提升
在烏克蘭危機激烈博弈的高潮期,美國國內曾出現過一股聲浪,要求奧巴馬允許對歐出口頁巖氣。但時至今日,美國的相關措施并沒有出臺。即便真的出臺,因為要修建相關的基礎設施,遠水也難解近渴。實際上,美國不愿大量出口油氣也有其戰略利益的考慮,出口多了勢必導致價格提升,這并不利于奧巴馬自己提出推動制造業回流和美國國內的再工業化。美國指望不上,俄國不能指望,歐盟也只能指望多元化。況且俄羅斯在與中國簽下天然氣大單之后,對于歐洲的底氣會更足。
相比而言,中國在這場能源變局中的話語權無疑會得到提升。普京5月20日訪華前就提出構建中俄戰略能源聯盟,而中俄之間借助于不久前剛剛簽署的30年天然氣協議,為構建這一聯盟打下了堅實基矗很多分析人士都在根據30年、每年380億立方米以及超過4000億美元的總金額來計算這一協議到底誰贏誰輸。其實,如果單單將這個協議當成一個算術題來計算得失顯然太過簡單。當中國鎖定一個重大能源供應之時,不僅保障能源安全,對于未來的能源采購如從海路購買液化天然氣,勢必將有更足的底氣。從更高的戰略層面而言,中國面對海上能源生命線所遭受的挑戰也將更加主動。
烏克蘭危機雖然不是推動全球能源供需格局轉變的根本原因,但確實是加劇其變化的誘因。在這一變局中,美國未蒙損失,俄中互取所需,歐盟難言獲利。誰贏誰輸,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