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東北漢子,自小在黑龍江長大,2013年8月來到廣東清遠,成為一名天然氣輸配場站工人,現任清遠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天然氣門站站長。老家天寒地凍,徐有深知能源的寶貴,他比多數人都更理解保障天然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徐有現場檢測管線運行狀況。
插頭不拔能耗高
天蒙蒙亮,徐有忙碌的一天開始了。他提報完生產報表,檢查完場站供氣設備設施后,一個人在場站里到處“轉悠”。他走到食堂,看著整潔的食堂和廚房,向正在打掃衛生的阿姨點頭招呼,然后拔掉了電飯鍋電源線。他熱情地跟阿姨說:“張姐,在咱們這個場站里工作還習慣嗎?咱們這雖比不上城市里那么繁華熱鬧,但生活上也算得上清閑安逸。您就把這場站當做自己家,不要拘束。另外,這種暫時用不上的電器,要記得及時拔掉插頭,因為電器在待機狀態時也會繼續耗電的。”
身為站長,徐有對食堂用水、用電這種“小事”也時時關注,并經常提醒工作人員注意“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節水節電,從身邊小事做起。
徐有精細化調節閥門,滿足用戶用氣需求。
養生壺里的小秘密
走出食堂,徐有來到員工休息室。“00后”張滔看到徐站長進來,連忙放下手機打招呼。徐有環顧了一下周圍的環境,拍了拍張滔的肩膀,說:“小張,這桌面收拾得挺整潔,比我家孩子強多了。但這和咱們公司5s管理標準相比還有些差距。這些專用的設施設備,都應該準確規范地擺放在指定地點,桌上除了當前使用的材料外,應保持干凈整潔。你這個養生壺看著不錯,挺好看的,不過,我還是建議你使用常規燒水壺。養生壺一直處于保溫60℃狀態,雖然方便,但是很耗電。”張滔慚愧地點了點頭,關了養生壺電源,表示以后改用保溫杯。
對場站里這些沒有經歷過艱苦年代、對資源匱乏沒有感性認識的“小年輕”,徐有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諄諄教誨,希望他們能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延續下去,讓節約意識成為一種習慣。
低碳生活要倡導
場站、辦公樓轉了一大圈,徐有回到值班室,放好隨身設備,坐在電腦前查看監控視頻??粗粗煊杏X得有些熱,察看了一下,發現空調沒關。他關上空調,叮囑值班員工帥馬?。?ldquo;現在早晚溫差大,晚上開一會空調,大伙兒暖暖身子挺好。不過白天天氣暖和了,要記得及時關空調……”“省電嘛,”帥馬俊接著話說:“我記得記得,今天事多,忘記關了。”“沒事沒事,注意到了,及時關就行了。”氣氛一片祥和,大家繼續監控場站狀況。
下午,班組會議上,徐有意味深長地向班組員工講:“同事們,咱們作為天然氣人,都清楚今冬明春是天然氣保供關鍵時期,我們身處天然氣供應關鍵崗位,除了盡職盡責保障天然氣配輸安全平穩、計劃有序以外,還應該盡己所能,厲行節約,讓資源利用到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地方去。節約用電,就是我們踐行低碳環保理念的實際行動。”
一筆賬:5度電=1立方氣
當前正處于今冬明春天然氣供應關鍵時期,也是清遠市實現能耗雙控指標的關鍵時期。作為場站站長,徐有對場站用電、用水都很上心,是因為他心里有一筆賬。一般來說,每1方天然氣可以發5度電左右。他常常和大家講:節約無小事,咱們場站,每人都樹立節約意識,養成隨手關燈、隨手關電源的好習慣,電器不用時不要總處在待機狀態,氣溫升高時關閉暖風空調,一天下來,就能節約近20度電,相當于節約4立方米天然氣。一年下來,節約的氣量就很可觀。這也是為保供作貢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徐有身體力行,和他的場站同事,從日常節水、節電做起,為冬季保供、為天然氣可持續發展出一分力,盡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