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氣是推動產業的主要力量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從國際發展經驗看,中國天然氣產業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還將處于快速增長期。《中國天然氣發展白皮書》預測,到2024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將超過4000億立方米。“我認為屆時中國將超過俄羅斯成為全球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李雅蘭說。
天然氣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能源結構優化和生態環境治理最重要的能源,未來幾十年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期,天然氣將起到關鍵性作用。“天然氣產業優勢提升空間較大。”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李英華指出。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238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4.8%;2018年1—8月,我國天然氣消費1804億立方米,同比再次大幅增長38.2%。
在李雅蘭看來,城市燃氣發展、城鎮化率提高以及能源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將助推我國天然氣市場快速發展。
當前天然氣已成為城市燃氣的首要氣源。據介紹,30年來中國居民炊事氣化率已從16.5%提高到了96%,用氣人口從5000萬增長至6億,為天然氣發展提供了最廣闊的舞臺。同時,城鎮化率的提高進一步帶動天然氣發展,我國城鎮化率從1988年的26%增長到2017年的59%,未來將會進一步提高。
在不少與會專家看來,天然氣在城市燃氣的進一步普及使用將是未來推動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治理大氣污染、二氧化碳減排等環保政策的強力實施,也將進一步為天然氣帶來廣闊發展空間,如替代煤炭大舉進入發電及供熱市場;替代燃油進入交通領域,在重型卡車、內河船舶上普及應用等。
“我們正在進行天然氣發‘十三五’規劃的中期評估,并將在近期出臺修訂完善相關意見,以系統全面地推動我國天然氣產業健康、科學、高效發展,在調整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李英華指出。
相關政策尚待完善
“我們可以看到天然氣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但需要一些措施去推動對天然氣增長的預期,包括供應安全、成本競爭力和長期可持續性三個方面。”國際燃氣聯盟(IGU)主席姜周明在會上表示。
2017年秋冬季天然氣供需失衡暴露出我國天然氣基礎設施捉襟見肘的現狀。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地下儲氣庫有效工作氣量占全國消費量的3.2%,遠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均燃氣管線僅有0.5米,成為制約天然氣發展的首要問題。雖然今年以來政府大力推進產供銷體系建設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但在今冬即將來臨之際,市場對天然氣供應安全仍存普遍擔憂。
由于近期我國國產氣上產增速有限,支撐未來天然氣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的需要離不開進口,但今年以來不斷攀升的進口天然氣價格無疑將制約國內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相對于美國、歐洲,中國天然氣和進口氣價格明顯偏高,‘亞洲溢價’成為中國發展天然氣的絆腳石。”李雅蘭說。
長期可持續性則更多地依賴于政策推動。姜周明指出:“政策對于天然氣價值鏈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去制定一些節能減排的政策,應對污染排放的挑戰。”
同時,當前天然氣發展中存在一些質疑聲,人們對天然氣資源、天然氣市場和供應安全性的認知不足,沒有完全認識到天然氣在促進能源轉型方面的優勢。“我們必須以最佳實踐來說明天然氣的優勢、消除雜音、消除偏見,為發展天然氣營造良好的環境。”李雅蘭表示。
保障供應需加強區域合作
國際燃氣聯盟副主席大衛·卡羅爾說:“應更加注重天然氣行業的領導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顧客之間的合作,破除市場發展壁壘,以獲得高效、安全運作的天然氣市場。”
以日本為例,日本作為全球最大的LNG進口國,正在讓LNG進口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了尋求能源安全,我們從20多個國家進口LNG,通過改變貿易合同可以讓LNG供應更加穩定,現有的貿易多是長期協議,再加上短期協議,同時取消合約中的目的地條款限制,從而推動LNG市場貿易的靈活性。”日本燃氣協會秘書長澤田聰說。
國際燃氣聯盟協調委員會副主席陳新華在會上表示,我們需要向日本學習先進的天然氣利用經驗和技術,中國與日本都是全球非常重要的LNG市場,相互之間有很多合作的可能性,比如技術研發方面。
“技術創新可以擴大天然氣的應用范圍,并且推動可持續性的目標,以新方式擴大天然氣的應用覆蓋范圍,比如液化氣的運輸方式。”姜周明進一步指出,“關鍵詞是‘合作’,共同消除天然氣市場健康發展的障礙,共同創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更廣泛的、更有效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制定更好的政策框架,促進亞洲乃至世界的天然氣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