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
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與中國聯通、Semtech達成合作,發布國內首個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這一消息牽動了物聯網領域多個參與主體的神經,其背后傳遞出來的不少信息耐人尋味。
本周在深圳舉行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將正式進軍物聯網,且表示物聯網是阿里巴巴集團繼電商、金融、物流、云計算之后的一條新的主賽道,成為當天科技圈里的頭等大事。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大會上,阿里云宣布與中國聯通、Semtech達成合作,發布國內首個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這一消息牽動了物聯網領域多個參與主體的神經,其背后傳遞出來的不少信息耐人尋味。
城域網絡背后,LinkWan更值得關注
根據大會現場的信息,本次發布的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覆蓋了杭州、寧波兩個城市的主城區,包含消防、表計、門磁、停車在內的低功耗生活場景,而且加入該城域網建設的物聯網企業幾乎涉及了浙江省整條低功耗物聯網產業鏈。針對這一城域網,不少人都在打探網絡部署規模、參與的供應商等信息,不過,在筆者看來,相對于城域網絡的基站數量、覆蓋范圍等信息,本次發布的LinkWan平臺更值得關注。
我們知道,以往廣域網絡的部署基本壟斷在專業的通信企業手中,由于需要巨額投資、專有技術、專用設備、牌照等壁壘,將其他參與者排除在外。而LoRa的靈活性在于讓一個廣域網絡的部署難度大大下降,中小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部署運營者。除了LoRa相關設備的門檻不高、中小團隊可參與外,一些為LoRa網絡部署提供加速的第三方平臺也很重要。
目前已有不少第三方平臺逐漸成熟,值得一提的是荷蘭TTN (The Things Network)團隊,該團隊的理念:只需擁有一個LoRaWan網關,人人都可以搭建LoRaWan網絡。網絡部署如此簡單,在于TTN搭建的一個開源平臺,實現一個云端LoRa核心網和業務運營支撐系統(BOSS),網關擁有者只要在這個平臺上注冊,即可通過該平臺提供的功能對自己的網關進行運營,所有接入到該網關的模塊、傳感器數據可以進行管理。
TTN作為一個開源、免費的平臺,目前已聚集了全球3300多個網關在平臺上注冊,將各自分散的網絡用一個平臺進行管控。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也有多個網關接入了TTN平臺。
阿里云推出的LinkWan平臺,當然在最大程度上也會加速LoRa網絡的部署。在當天大會上對LinkWan平臺介紹中,“今天每個家庭都有WiFi網絡,未來每個企業都有LoRa網絡”可以認為是對這種理念的最好闡釋。
同樣的,LinkWan搭建一個LoRa網絡核心網和運營支撐平臺,提供的基站與節點等設備接入,且有基站與終端的管理界面,用戶可自主搭建LPWAN網絡,自由搭配LPWAN終端產品和應用,形成完整解決方案。當然,基于阿里云的強大生態和功能,在LinkWan平臺上進行網絡連接管理基礎上,結合阿里云PaaS服務可為用戶形成完整解決方案,此時其所加速的不僅僅是網絡部署,還進一步加速了LoRa具體解決方案的落地。在這方面,LinkWan形成了對其他第三方LoRa云端服務平臺的巨大優勢。
一個愛好者社區起步的TTN團隊在3年多的時間里能夠形成全球3000多個LoRa基站的部署規模,而作為具有強大產業生態的阿里云,其開放的第三方平臺一定會更加快速促成LoRa網絡的部署。當LinkWan平臺讓每個企業都能低門檻的建設LoRa網絡時,目前已建設的城域網絡規模只是一個起步,靈活性的特征可以做到按需部署,在有需求的情況下網絡規??梢钥焖贁U容。
電信運營商為何部署LoRa?
相信不少從業者對于其中浙江聯通參與LoRa城域網絡建設提出疑問,電信運營商一直是肩負著部署和發展NB-IoT重任的,為何這次在LoRa部署上顯得有些高調?
實際上,這并非運營商首次涉足LoRa領域。此前,中國聯通官方微博曾發布了浙江聯通于2017年5月開通首張LoRa實驗網的信息。除了浙江聯通之外,其他省公司也開展了不少LoRa項目。據筆者了解,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為大量政企客戶提供的方案中,也有不少用到了LoRa的連接方案。
電信運營商作為NB-IoT產業中堅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作為大多數用戶來說,對于具體技術實際上保持一個中立的態度。在很多場景下,當NB-IoT還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這些用戶又是運營商的直接客戶時,此時運營商就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不是堅持某條技術路線了。
過去幾年中,運營商物聯網連接數增速較快,但通過連接帶來的收入非常微薄。中國移動2017年年報顯示,其物聯網連接數的ARPU值僅為2-3元,而且ARPU值下降的趨勢是明顯的。因此,平臺、集成、解決方案等方面成為運營商物聯網業務新的收入來源。在運營商的政企客戶中,大量項目運營商是作為總包或者集成的角色,為政企客戶提供方案中需要統籌綜合考慮,保持技術中立性。在這些項目中,一些客戶對LoRa連接提出需求,也有一些場景中LoRa的靈活性更適合解決問題,因此就有了三大運營商在具體項目中涉足LoRa方案。
當然,除了LoRa以外,對于政企客戶的需求,運營商也會綜合采用多樣化的技術方案,例如筆者熟悉的縱行科技ZETA技術就用于一些照明、安防類項目中,與NB-IoT形成互補。
運營商涉足LoRa等非NB-IoT的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已不是一個秘密,政策傾斜、技術優劣等因素都不是主要因素,這是一個市場化的理性選擇過程。當然,筆者認為運營商對于LoRa等網絡的采用是一個按需部署的過程,根據用戶的需求和項目所在地域來部署運營,不會類似NB-IoT一樣進行廣度和深度的覆蓋形成無縫的大網。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于運營商涉足LoRa并無需過分解讀,兩者只是互補和主次的關系。
政策VS市場
眾所周知,歲末年初關于無線電頻譜管理的事件對以LoRa為代表的非授權頻譜物聯網技術蒙上一層陰影,在眾多相關企業努力之下,工信部對正式文件出臺進行深入調查研究。
不過,據筆者調研,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國內LoRa產業鏈核心參與者發展速度依然不減,不論是從設備出貨量還是運營用戶的簽約情況來看,都呈現繁榮的趨勢,有些企業的出貨量甚至同比翻倍。在政策風險已經比較明確的情況下,對LoRa的需求方依然能有增量的需求,可見其一方面是認可低功耗廣域網絡帶來的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對政策方向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國內很多高新技術區、新興產業園區,在建設的過程中已將LoRa物聯網網絡部署作為其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形成了很多區域級的網絡,同時也造成大量網絡已運營的既成事實。
此次阿里云和聯通高調宣布LoRa城域網試商用,也可以看出是對LoRa價值認可和政策方向樂觀態度的表現。在業界不少人看來,越來越多的領頭羊涉足這一陣營,給本來有政策風險陰影的產業注入一股強心劑。
對于無線電頻譜的管理的確是無線電管理局職責范圍內的合理規劃,不過考慮到對產業發展造成的影響,作為監管者和“守夜人”的政府,未來一定會基于監管和市場均衡發展角度來出臺相關政策。筆者曾在《無線電管理局<征求意見稿>靴子未落地,香港對LoRa、Sigfox網絡牌照政策或具參考意義》一文中對于香港通訊管理局針對LoRa、Sigfox的牌照政策進行研究。期待今年監管政策靴子的落地,為物聯網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